填海而成的萬畝土地上,一條嶄新的柏油大馬路直穿而過。路的一頭,是幾座簇新的大樓和廠房,大門口掛著嶄新的門牌——“泰安路1號”。這塊門牌20日剛掛上去,是為解決公司辦公、生活需求,特事特辦新批的。
這里是中石油渤海裝備福建鋼管有限公司,也是可門港繼華電之后又一個投產的央企項目。2011年簽約立項,目前正在試投產,今年內將正式投產。“好山好水好空氣,好人好事好心情”,公司總經理韓秀林感慨,項目推進過程中,受到的服務是全方面的,“如果沒有這些好人和好事,投產時間至少延后一兩年”。
騰出一層樓
可門,福州北翼巨港,是東南臨海工業重地。這里每一個項目的進展,都牽動著福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四年前,中石油渤海裝備福建鋼管項目在北京成功簽約,成為福州市落實中石油與省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的具體項目之一。昨天上午,在可門開發區副主任雷衛國的帶領下,記者前往福建鋼管公司采訪。“4年來,省、市、縣都給予我們全方面的服務,特別是可門開發區,始終上門服務、用心服務、真誠服務,讓我們很是感動。”韓秀林如是說。
“2012年初,我跟隨項目來到福州,第一件要辦的事是公司注冊。”韓秀林說,但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大家被尋找公司辦公地點的事給難住了。
這事引起了連江縣的高度重視。該縣迅速在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展開地毯式搜索,尋找合適場所,最終目標鎖定在位處縣城黃金地段的海洋與漁業局大樓。該局騰出6樓整層400多平方米面積,無償提供給該公司使用,并免費做了簡單裝修。2012年7月,公司正式在這層樓注冊落地。
一個項目的建設從立項開始,手續繁雜,涉及部門眾多。為了提高效率,開發區經常邀請相關部門開協調會,手續能壓縮的壓縮,能并行的并行。2012年、2013年期間,這樣的協調會幾乎每月一場,最密集時一周一場。
“有什么事就找我們,不能讓企業為難。”一次協調會上,雷衛國跟部門說的這句話,韓秀林一直記在心里。
修出一條路
從打下第一根樁,到廠房封頂,福建鋼管的基建施工耗時一年多。在可門的地質條件下,這樣的速度已值得稱道。
“淤泥層達20多米,打樁要打到60米以下才能到石頭層。難度可見一斑!”韓秀林說,“幸虧開發區一開始就給我們說了這情況,幫我們做足準備,少走了不少彎路。”
基建之初,開發區專門從該公司后門修了一條便道,供施工進出之用。有一次,大半夜路壞了,韓秀林打電話求助。開發區馬上就找來工人和車輛,連夜搶修。
在可門,填海而成的廣闊土地上匯集了一大批重大項目。“這些年,想來可門投資的企業很多。可門地質條件不好,建設成本高。來之前,我們都會奉勸企業慎重考慮。真心實意要來的,我們一定把服務和配套做好。”雷衛國說,目前可門開發區引水工程、電力設施、疏港公路等建設,都在有條不紊進行之中。
2014年,基建進入尾聲,一條大路從福建鋼管大門前開始建設。這里建房難,修路也難。這條長僅4公里的道路,修了將近1年時間,耗資約1億元。
如今,這條路正式命名為泰安路,兩頭連接起墾區大道和疏港大道,極大方便了企業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目前這條路僅有福建鋼管一家企業,可以說是“獨家專享”。
拉來首筆訂單
走進福建鋼管公司的廠房,偌大的空間里,一排排的機器設備井然有序。廠房一角,一條黑色鋼管扎著紅花、貼著紅紙,上書“渤海裝備福建鋼管第一管”,落款時間為2014年12月31日。這條鋼管就是公司主打產品——高鋼級螺旋焊管,主要用于石油、天然氣、水、煤氣等高壓長輸管線。
“一卷鋼材進入生產線后,所有工序都由機器自動完成。”這是國內第一條自主研發的生產線,技術為國內一流、接近世界頂尖水平。
雖然還處在試投產階段,上月該公司就已經生產并小批量交付了一批產品。“這得感謝政府牽線,幫我們拉來了訂單。”2014年12月,該公司與莆田水務集團簽下了第一筆訂單。
記者采訪中獲悉,就在上個月下旬,省市縣三級有關部門還專門在連江為福建鋼管公司舉辦了一場推介會。這場推介會上,公司又簽下了一筆訂單,并與4家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目前,公司已經步入正軌,預計經過一段時間的設備調試和人機磨合,今年內就可以正式投產。”韓秀林表示,正式投產后,產品的2/3用于滿足福建及周邊區域的油氣管道和市政管道建設需求,另外1/3的產品將出口海外。目前,該公司首個海外項目已在洽談之中。